以粪便鉴别病情,于中西医学向有此做法,然而能成功大跃进,单纯以非入侵性方式,准绳度亦可高达94%的「粪便细菌基因(M3)测试」,就如布下奇谋,先发制人缉凶,将大肠癌这位居本港第二大癌病杀手行凶前,便一击即中揪出!这全赖香港中文大学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、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及其带领的医学科研团队,致力研发,为全球贡献这项防治大肠癌的首创新技术。
这项全球首创的粪便细菌基因(M3)测试可减低进行入侵性肠道检查的风险,只通过检验粪便样本便能精准诊断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瘜肉,并且准确测出病情,之后再藉着改变肠道微生态,让大肠癌患者能及早得治。大肠癌虽是香港最常见癌症,却也属于较能治愈的癌症病患。以往要侦测大肠癌,一般会利用大便隐血测试或照大肠内窥镜的方法,可是根据陈家亮教授表示,以上两种均非检测大肠癌的最佳办法。
「以大便隐血测试有两大不善之处,首先,如若求诊者患有痔疮,或是在肛门位置有少许受损,都很容易对检测大肠癌造成假阳性情况。此外,由于大便隐血测试灵敏度较低,加上早期的大肠癌或前期的肠道瘜肉,基本上均不会出现带血状况,病人往往要到大肠癌后期,才会对大便隐血测试呈阳性反应,因此利用大便隐血测试,是不能及早揪出早期大肠癌或大肠瘜肉的。」
至于照传统大肠镜,由于具入侵性,潜在风险相对较高,因此也非所有人都适合,也不能频密地进行,纵然有提议改以大肠胶囊内窥镜代替,但陈家亮教授认为此种方法,仍未必能有效解决问题:「大肠胶囊内窥镜的好处,是它不属于入侵性的检查,可是接受此方法检测的受检者,事前都要进行洗肠,而洗肠对病人来说不但是『闻镜色变』的痛苦事,若洗肠不够彻底,大肠胶囊内窥镜亦不能达致预期效果,而且同样要考虑的是,医生检查时是无法控制大肠胶囊内窥镜的速度及活动方向的,当在某些位置活动速度若太快或太慢时,便未必能够清楚反映肠道情况。」
传统检测大肠癌或大肠瘜肉的方法均有一定局限,幸而由香港著名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研发的粪便细菌基因(M3)测试,为侦测大肠癌带来重大突破。陈家亮教授指出,中大医学院一直有研究肠道微生态,「据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研究发现,大肠癌或大肠瘜肉患者的肠道微生态,跟健康人士的相比,拥有两组截然不同的细菌组合,当中更有一系列细菌,特别容易导致形成大肠瘜肉及演变成大肠癌,所以只要从粪便侦测出肠道内出现这一类恶菌,便可预示患上大肠癌或大肠瘜肉的风险,之后再通过改变生活习惯,将患病机率大大降低。」
事实上,香港著名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利用宏基因大数据,发现肠道内一组共四种特定细菌基因(名为M3), 不但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的大肠癌检测,其对识别大肠癌患者更有极高的灵敏度;团队过往分析了逾一千一百名研究参加者的粪便样本,当中包括大肠癌或大肠瘜肉患者,结果显示M3细菌基因识别大肠癌患者的灵敏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四,效果足以媲美照大肠镜,而相比同属非入侵性筛查工具的大便隐血测试,在侦测早期大肠癌仅约百分之五十的灵敏度,其取得成效之巨,更显而易见。
虽说粪便细菌基因(M3)测试没有照大肠镜的「苦处」,但不少人对测试过程仍有所疑虑,陈家亮教授则让大家放心。「这项测试适合所有人,由于它不属于入侵性的检查,所以年长人士或长期病患者均不用害怕过程带来痛苦,也不用担心会引致并发症的问题。」
粪便细菌基因(M3)测试的具体过程,其实非常简单,受检者只要采集细微分量的粪便,以测试中心提供的化验瓶盛载,粪便放进瓶子后不用冷藏贮存,可于室温下存放数天,检测者只要在期限内交回给医生或指定化验所,于数小时后便可得出检测结果。接受这项检测的人士,也可维持日常的饮食习惯,不用特别限制饮食,唯一要注意的是,避免在采样前一至两星期内服用抗生素,因为服用抗生素有机会改变肠道微生态的状况。
更令人鼓舞的是,团队已成功进一步将粪便细菌基因(M3)测试技术,扩展至侦测大肠瘜肉复发方面,在他们跟进的二百多名曾在五年内切除大肠瘜肉的人士当中,发现瘜肉复发患者的粪便样本内相关的细菌基因水平,较没有复发的患者为高,其侦测大肠瘜肉复发的灵敏度超过百分之九十,解决了现时大便隐血测试在侦测瘜肉复发上,灵敏度不足百分之十的局限。
内容转载自 星岛网